张小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导师研讨会日前在杭州举行,包括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导师毛昭晰在内的六位导师呼吁,张小泉剪刀厂应作为工业遗址予以保护,不易整体搬迁。
据了解,被列为搬迁的张小泉剪刀厂大关路厂区是1957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政府拨款40万元新建,1958年又将五家制剪合作社再次合并,升级成为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。
在会上毛昭晰说,张小泉镶钢锻制技艺是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应该充分地把厂区的老房子、和老遗产三者圆满地结合起来,加以合理利用,开辟为杭州张小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基地,使“张小泉”在原址能够全面展示镶钢锻制技艺,发挥其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。
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丁成红说,杭州市运河(杭州段)综合保护委员会、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要求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之前搬离大关路33号。
“对于这个厂区我们有很多设想,我们打算在这里做成一个技艺传人的培训基地,建个用原汁原味的72道工序制作传统剪刀展示窗口,让更多的人不仅能看到,而且能购买这些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张小泉剪刀,让这里成为真正的传承基地,因为张小泉的‘根’在这里。”丁成红说。
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师委员会委员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顾希佳说认为,技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是需要在老的厂房里传承和保护的。
浙江大学旅游学院教授、杭州古建筑保护导师仲向平说,“张小泉剪刀厂内4000多平方米的苏式建筑已有50多年历史。青砖黑瓦、坡顶长条、木层架保存完好是运河工业遗产长廊中的活标本,需要保护,被要求搬迁,这是不合理的。”
导师们一致认为,张小泉剪刀厂大关路厂区建成50多年来,在这一区域,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具特色的张小泉文化圈,这个圈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来说,都是一份原生态的遗产,要求"张小泉"这样的*遗产整体搬迁、推倒重建,是不恰当的,反而对张小泉的保护确迫在眉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