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吃的由来,源远流长。早在南北朝的梁朝,即在1500年前,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已存在常馔和小食之分了。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,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的意涵。有些小吃,虽然一样是讲究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,但是制作方法繁复、作工讲究,比讲究填饱肚子的主餐更为繁琐,是追求**的餐厅不愿意贩卖的。这种小吃,已经是一种在地的饮食文化,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,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。特色小吃就地取材,通常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。
源自徐水县漕河镇,现在遍布燕赵大地,“天上龙肉,地上驴肉”。驴肉旺烧据说起源于明初。朱棣起兵谋反,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,打了一场败仗。燕王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去了。士兵出了个主意,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。
其实所谓“驴肉香,马肉臭,打死不吃骡子肉”,马肉纤维比较粗,不是特别好吃。但是饥不择食,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旺烧吃了。哪知味道还很不错。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“马肉旺烧”,而且马肉旺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。但是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。这里的马可不是做旺烧吃的死马,而是活生生的战马。马成了战略物资,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旺烧吃了。但是想吃马肉旺烧了怎么办啊?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——驴肉。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,而且纯瘦不肥,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。而且保定一带,属于冀中平原,水草肥美,适合养驴。
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,一种是沿海一带的渤海驴,一种是山区和平原的太行驴。保定的驴一般都是太行驴,而另外一种驴肉旺烧——河间的驴肉旺烧则是渤海驴。相比来说,太行驴比渤海驴好吃一些。于是在种种际会之下,驴肉旺烧就诞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