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灵枢·官能》曰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;《医学入门》亦曰: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。艾灸以其独特的功效,历来为医家所推崇,广泛应用于调理疾病与养生保健。千百年来,灸火得以传承,皆与其温效有关,艾灸的温效值得总结与发掘。
根据其功效的特点和调理疾病的不同,艾灸温效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,简述如下。
1:温 通 效 应
通是通畅、通利、通达之意。灸火可活跃脏腑气机,行气。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,可调理各种气血壅滞,气血不畅之病症,由此形成的临床效应称为温通效应。
《灵枢 ·刺节真邪》云:“火气已通,血脉乃行”;
《神灸经纶·说原》云:“灸者,温暖经络,宣通气血,使逆者得顺,滞者得行。”
就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。
现代研究表明,以艾灸调理气滞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好的**,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,就是艾灸的温通效应。主要用于各种痛症、以肿胀为特点的疾病(如腹胀)及各种气滞所导致的病症(如气滞所致的便秘)等。
2:温 经 效 应
经指经脉,温经是针对四肢经脉寒凝而言。寒主收引,寒性凝滞,寒主挛缩,寒主闭塞。经脉因寒而不畅的病证,多有寒凉、冷颤、疼痛、拘挛、收缩、苍白等症状。艾灸的温热之性,对于因寒邪外侵或阳虚不能温煦而致的寒滞经脉的种种表现,皆有较好的调理作用,这种作用可以称为艾灸的温经效应。
朱丹溪曰:“血见热则行,见寒则凝。”气温则血滑,气寒则血涩,寒则气收。”
《灵枢 ·刺节真邪》曰:“脉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调,弗能取之。”此 “火调”主要是指艾灸的温经效应而言。
温经效应主要用于风寒湿痹,肢端寒凝证,手足冻疮,雷诺病,骨质疏松,四肢抽筋等。
3:温 润 效 应
润与干、燥、阴虚相对而言。阴虚则燥,津亏则干。虽然艾灸性质温热,但运用得当,亦可产生滋阴生津或促进津液布散等作用,这就是艾灸的温润效应。艾灸的温润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
其一,阴液不足。人体无阳则阴不生,无阴则阳不长。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,以促阴生,以滋阴液。
其二,人体津亏,或因于失液,或因于气虚,或因于气结,或因于阳碍,或因于湿阻。艾灸能益气阳,振奋气机,散湿滞,除阴霾,布津液,利津生。
以上二者,皆足以润燥益阴。
《灵枢》云:“阴阳俱虚,火自当之。”对于阴阳俱虚的,自当更加适用于艾灸以温润之。
温润效应主要用于多种阴虚而无严重内热者;津液亏虚者;湿邪内阻而津常者;以及干燥性病证,如干燥综合征等。
4:温 升 效 应
升是针对于陷下方面的病证。陷下病证包括三个方面:
一为有形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内脏位置下陷之病证;
二为功能学方面的清浊不分之病证;
三为阳衰欲竭之危急重症等。
《灵枢 ·禁服》云:“陷下者,……故宜灸之 ”;
《灵枢 ·经脉》云:“陷下则灸之 ”;
《灵枢·官能》云:“经陷下者,火则当之”;
《伤寒论》云:“少阴病吐利,手足逆冷,……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”。
艾灸的这种以升提举陷,升位固置,升清降浊为特点的临床作用,可以称为温升效应。
温升效应主要用于中气不足,内脏下陷,如胃下垂、肾下垂、子宫脱垂及脱肛;清阳不升,清浊相混等症。